這幾天,很多人在談民主。藉著六四,讓我們來提一個台灣社會還沒找出答案的問題:符合民主價值的轉型正義。
很多人期待中國走上民主的道路。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,中國人必須面對1989年6月4日的天安門事件,一個中國民族歷史上的重大創傷。
那一天,他們會問:誰該為六四負責?是當年的政治領導人?是聽令鎮壓的軍隊?是開坦克的士兵?還是歸罪於「威權體系」?除此之外,至今中國政府仍未停止侵害人權——藏人、維吾爾人、宗教團體、維權律師、異議人士,到最近的香港。這一切,又該對誰追究責任?曾加入共產黨、在公家機關工作的公務員?每一間配合北京執行《國安法》的企業?
六四已屆滿31年,是個被中國政府強制遺忘的事件。在這期間,台灣則是經歷了解嚴後的民主化;而這三十多年以來,我們都見識到轉型正義的工作有多麼艱鉅。
不少人問我們:放下過去(或放下怨恨)不好嗎? 轉型正義難道不是一種清算、追殺?我們既然堅持要一起往前走,為什麼往後看?
對於威權時代的種種,越年輕的世代,可能連結越薄弱、感受也越不強烈。但社會中仍有許多人對於那一段歷史抱有不同的記憶和情緒;不可否認它是一個結;是一道難以掩蓋、癒合的傷痕;也是不同族群、持不同史觀的人,在政治上的一道鴻溝。如果我們期待台灣可以團結起來、齊心向前走,它絕對是無法迴避的課題。
我想分享我父親幾天前的文章。他所想像的轉型正義,最重要的任務,是民主文化的建立:「帶領社會討論涉及的倫理和政治議題。既是倫理和政治議題,就不可能有標準答案,也不應該定於一尊。⋯⋯ 謹慎的論述即使無法成就共識,對不同立場和歷史情境的理解,仍然有助於和解與共生。」
台灣民主化已經三十多年,可是轉型正義的工程仍未能找出帶領社會前進的方法。人們常說「毋忘六四」,但要「如何」記得?中國若有民主化的一天,他們的人民也勢必得掀開那一頁,共同面對天安門事件及中共統治下的各種政治壓迫。
吳乃德|轉型正義的台灣想像:
https://talk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376620